第1章 西渡黄河和西路军(2/3)
作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上)》行动,使河东、河西从战略配合上连起来。另一方面,当时红军装备和给养很差,为取得苏联援助,打通新疆又十分必要。但我们一停下来,马步芳、马步青的几万骑兵部队和几万民团就包围上来了。西路军只有2万多人,而且经过长征和过河作战,已是十分疲惫之师,要挑这样重的两副担子,实在力不胜任。
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宁夏战役计划放弃后,在一条山打一下就急速西进,直插到凉州、肃州、甘州、玉门、安西和新疆接通,并能得到苏联的援助,不用多了,有几十门炮和一定数量的武器弹药,就有可能打垮马家军和建立起甘西根据地。当时没有这样干,两副重担同时挑,在河西走廊走走停停,犹豫徘徊了三个月,失掉了战机。
当时叫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那个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条件也实在太差。那一带地区狭,不利我重兵回旋,而且堡寨很多,城坚难破;历史上形成的回汉矛盾很尖锐,二马反动势力控制很严,过去没有党的工作基础,争取群众很困难;马家骑兵机动性大,我们缺少同骑兵作战的经验;这里经济落后,部队给养十分困难,在零下二三十度行军作战,吃穿很难解决;古浪一战又没有打好,九军损失很大。这样就越来越被动了。
1937年1月,我们越过甘州进到临泽、高台地区,马家的骑兵紧紧追击我们,拦截我们西进,迫使我们同敌人血战50多,倪家营子突围后,只剩下2000多人。
西路军在河西走廊英勇奋战了五个多月,先后共歼灭敌人好几万,为支持和配合河东红军主力的行动作出了贡献。在连续不断的恶战中,西路军自身伤亡也越来越大,最后遭到了失败。失败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是多方面的,为了总结历史经验可以继续研究。
1937年3月14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开会,决定成立工作委员会,由李卓然、李特、曾传六、王树声、程世才、黄超、熊国炳和我共八人组成,军事上由我统一指挥,卓然同志负责政治领导;徐、陈离开部队;余部分三路打游击。占云同志带一个支队,主要是伤病员,就地坚持游击战争;王树声同志带右支队;我带左支队。徐帅当时不愿意离开部队,他要和我们一起打游击,可是会上已经决定了,他也不能不服从。
当时要想摆脱敌人,出路只有翻越祁连山。有人,祁连山很高,终年积雪进不去;还有人,山南面是死海,就是过去了,也无法生存下去;找当地的牧民询问,他们也不敢能过得去。当时情况很危急,不过祁连山,剩下的2000多人就可能被敌人消灭。我和李卓然、曾传六、程世才等几个同志商量,我们一致意见要过祁连山,于是就向部队作了动员。我们先赶到雪山下面的山坡上宿营,等到夜间12点左右起来,翻越积雪的山峰。因为这个时候,风平谷静,便于行动,越过积雪的山峰后再宿营。就是这样还有不少的同志牺牲在雪山上。
翻过祁连山后,见到一个大喇嘛寺,寺里有点武装,但火力不强,一打就垮了。搞到了几百件衣服和不少吃的东西。部队在这里稍作休整后,就沿着祁连山南麓向西走,后来又接到中央的指示,让我们走出祁连山,向新疆方向前进。这一带没有人烟,找不到向导,也没有地图,全靠指南针辨别方向。一只能走三四十里路,走多了就有人掉队。我们的想法是能救活一个,就救活一个,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没有粮食,就打野兽,烧熟了充饥。因为没有盐,很难往下咽。走二三十后,遇到几个蒙古族牧民,问问路,进新疆怎么走?他们再往西是大沙漠了,过不去了。于是我们又往回走,再向北出祁连山,经安西到了星星峡。
1937年5月1日,陈云、滕代远同志根据中央的指示到星星峡接我们。在这里休息了几,苏联派飞机送来了转盘枪、步枪、皮鞋等物资。我们只接收了一些轻武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上) 最新章节第1章 西渡黄河和西路军,网址:https://www.75ge.com/1740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