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创业济世穷(2/4)
作品:《血淬中华》?”
仕途几经坎坷磨难的张謇,自是对“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道理知之甚清。不过,他心中也极为清楚,冯华能够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决不是仅凭着“朝中有人”,而是自有他的过人之处。闻听冯华此言,张謇没有在这上面多费口舌,而是借机将话题引到了旅大特区的建设上来:“子夏此语言之不虚。就拿你此次奏请修建‘抚大铁路’来说,如果不能得到一些朝中大员及地方督抚的支持,恐怕很难顺利实施。最近一个时期,随着举国上下要求变法自强的呼声日益高涨,朝廷也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筹建铁路。虽然如今筹议中路线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关东路、芦汉路和京清路上,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概还是主张先修芦汉路的人居多。对于此事,我们还是要提早做准备呀!”
张謇话里的意思,冯华心中极为清楚。甲午战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让全民族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也认识到只有通过更大幅度、更为迅速的进一步变革才能拯救民族的危亡。不过,尽管变法自强、筹造铁路已经成为了当前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战争的损失、巨额的赔款却让清政府没有足够的资本去进行这些变革。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就算旅大特区是一个变法维新的试验区,也很难获得朝廷的全力支持。
昨夜,冯华与张謇可以说相谈甚欢,两人在绝大部分的问题上都有着近乎相同的看法。不过,当听冯华说已经将修造“抚大铁路”的折子奏报上去时,张謇心中却禁不住产生出了一丝担忧,只是因为时间已晚,才没有与冯华进行深入探讨。今日,借着与冯华一同前往金州的机会,张謇终将自己心中的忧虑提了出来。
“先生可是担忧修造铁路的资金无法筹措?”冯华问道。
“是啊!甲午一战,几罄中国之膏血。今朝廷内外多赞同先修南北干路,即如岘帅亦是持此观点,其余如张之洞、王文韶、盛宣怀等更是提出‘芦汉一路,应倾举国之力,限以三年必成’,皇上、翁师也对此议也颇为意动,有意任命张之洞重新督办芦汉铁路。我担心‘抚大铁路’的修造,因与朝廷的筹造铁路计划不符,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即便是批准修造,亦很难在资金上给予资助。抚西城(今抚顺)至旅顺大约一千余里,按每里约需银一万元左右,就需筹银1000万元(当时银两与银元的比价为五元合三两六钱,1000万元约合720万两白银),如果不能得到朝廷的支持,仅靠旅大特区是绝对无法完成‘抚大铁路’的。”张謇一脸的忧色,稍微犹豫了一下后又接着说道:“另外,将铁路修至抚西城开采煤矿,恐也会遭到各方面的强烈反对。抚西因距离太祖陵寝较近,朝廷怕有伤风水,历来禁止商民采矿。如今虽内外形势不同,只怕朝廷也不会轻易允诺。”
冯华的脸色仍是一片从容淡定:“在抚西开矿采煤的事,目前尚不急迫,即使不成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可以留待以后再说。至于修造铁路的资金问题,冯华也曾思之再三,借朝廷之力应该无有可能,‘抚大铁路’所需的资金我们只能自筹。”
“自筹?子夏的意思是采取商办!然今之中国风气未开,蹇以为单纯依靠国内绅商招募华股,必不能足。如此要想筹足资金,则只能借洋债或吸收洋股,可是……”
“先生无须顾虑,有话但讲无妨。”
“举洋债筹造铁路,虽有前例可循,然朝廷对此似仍有顾虑。不久前,张之洞在《芦汉铁路筹款办法折》中也提出‘暂借洋债造路,陆续招股还债’的办法,朝廷尽管没有反对此议,却也没有明确表示同意。蹇以为朝廷所虑者有二,一恐举洋债需国家作保,各种利权进一步沦丧;二忧洋债利息过高,如偿还不及,受西人挟制。因此,如不能打消朝廷对举借洋债的疑虑,皇上和太后未必会同意此事。至于招募洋股,则更是历来为朝廷所忌,深恐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血淬中华 最新章节第五十章 创业济世穷,网址:https://www.75ge.com/24851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