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弦动广和居(2/4)

作品:《血淬中华

的起色不大,因此心烦意乱的翁同龢干脆约上李鸿藻在广和居宴请冯华和李九杲,一来是喝酒散心,二来是进一步增强双方的感情。

虽然李鸿藻的在座,让冯华和李九杲感到有些拘束,但是由于双方都在有意识地亲近对方,因此酒宴的气氛很快就变得融洽和轻松起来。翁同龢一边与众人闲聊些京师的风土人情、趣闻轶事,一边向冯华他们介绍着广和居一些特色菜的来历:“子夏、秋阳,广和居可是京城的老字号了,它的很多特色菜都出自一些名人之手。像今日咱们要的吴鱼片、江豆腐和潘鱼,就分别传自吴均金、江叔畇和潘炳年几个人。另外,还有一道‘曾鱼’,更是出自曾国藩大人的传授,改日老夫再请你们尝尝……”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翁同龢率先将话题又引回到众人最感兴趣的时政上:“子夏,你前两日转递的南海康有为的万言书老夫已经通篇看过了,书中所言改革之条理甚为周详精当,确实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我已于昨日以密折将其专报给皇上了。”

刚说到这里,李鸿藻在一边插话道:“康有为?前些日子,就是他领导举子们去都察院上书的吧!听说他已中了今科进士,并被授予了六品的工部主事,他如今在京城中可是大大的有名啊!”

点了点头,翁同龢继续说道:“这个康有为到真的是一个人材,只是为人太过狂妄不羁。早在光绪十四年,他就写了《国事危蹙,祖陵奇变,请下诏罪几,及时图治呈》(即《上清帝第一书》),并托人转递给我。由于该封事(臣民上书称“封事”)罔知忌讳、语太讦直,而且并未取得同乡京官出具的有关其身世证明的印结,于上书体制不合,吾恐遭人非议,故未给其代递。不过,观其此次的封事,文笔犀利一如往昔,且比前番更加细致全面、条理分明,此人当可称得上一个不可多得的贤才”。

说到这里,翁同龢大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冯华,然后有些考问似的问道:“子夏,不知你对康有为以及他这份儿上书中所提的诸项建议是何看法?”

对于如何改革变法才最适合当时的中国,冯华从一来到这个世界就一直在考虑,单纯沿用维新派和洋务派任何一方的做法肯定不行,这一点历史已经给了最充分的证明。虽然从理论上讲,维新派要比洋务派进步得多,它所进行的维新变法运动属于高层次的近代化活动,但是也要看到,维新思想的兴起勃发只是一批年轻知识分子受甲午战败刺激,忧心“国将不国,何以图存”,进而才促成了它的早产。而且,由于维新运动缺乏阶级基础,思想理论以及组织上都还不成熟,它的生命力是极其脆弱的。所以,自己要想真正达成“中国自立自强、重振汉唐雄风”的目标,就绝不能只依赖于维新派和洋务派任何一方,可也不能将他们都得罪了,必须要尽力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冯华目前就面临着一个这样的难题:即怎样处理与康有为以及维新派的关系?如何才能既利用维新派的呼声,促成改革变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又不能让它们过于激进的主张成为今后变法的主旋律?冯华知道,按照历史的发展,即使没有自己的帮助,康有为的上书也迟早会递交到光绪手中,从而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的**,所以想完全阻止康有为在变法中发挥其强大的影响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之计就是通过形成自己的变革理论,尽量削弱维新派对光绪、以及作为帝党最重要成员的翁同龢和李鸿藻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终改变戊戌变法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由于早就有所准备,冯华只是稍微思索了一下就侃侃而谈:“康有为的变法方策主要分富国、养民、教士、练兵四策。具体来说,富国之法包括钞法、铁路、机器轮舟、开矿、铸银和邮政六项内容;养民之法包括务农、劝工、惠商和恤穷四项内容;教士之法主要为广建书院、普及教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血淬中华 最新章节第六章 弦动广和居,网址:https://www.75ge.com/248513/64.html